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5的文章

癲癇失語症候群 (Epilepsy Aphasia Spectrum Disorders)

癲癇失語症候群 (Epilepsy Aphasia Spectrum Disorders)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蔡孟翰 癲癇失語症候群 (Epilepsy Aphasia Spectrum Disorders), 嚴格說起來不是真的癲癇症候群,而是一群癲癇症候群的組合,但是因為中文沒有合適的翻譯,或稱之為"症候群光譜",輕的一端是"良性兒童羅蘭道氏癲癇 BECTS",嚴重的一端則是"蘭道-克夫納症候群 LKS"以及"癲癇腦病變合併睡眠持續蕀慢波ECSWS",在中間的我們則稱為"Intermediate epilepsy aphasia spectrum disorders中間型 癲癇失語症候群 " 這一群病人最大的特徵是在前1-3年發育正常的兒童,有些開始學會說話,開始發生癲癇發作的同時,語言功能開始退化,腦波的不正常放電常常在睡眠中會有明顯惡化的現象 在2012年,我在澳洲和薛佛教授一起發表了有關 癲癇失語症候群的遺傳學報告,我們發現這一群疾病在家族裡確實有聚集的現象,引此很有可能是因為基因造成的. 之後在2013年,我們和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學者一起發現的GRIN2A基因突變在這群病人裡有很重要的角色,GRIN2A是負責NMDA glutamate receptor的基因之一,因此突變對興奮性的神經傳導有很重要的影響 2014年加拿大的團隊在Ann Neurol報告另一個新的癲癇失語症候群的基因 ,叫做 CNKSR2 ( Connector enhancer of kinase suppressor of ras 2 ),這個基因位在X染色體上,因此所有目前被報告的病例都是男性,CNKSR2顧名思義和Ras pathway很有關係,負責形成 一個細胞結構叫做突觸後密集(Post-synaptic Density, PSD),目前知道這個基因可能和post-synaptic的NMDA receptor也有關係 這一群疾病的基因慢慢被發現解開其致病的根本原因,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發展有效的藥物來治療這些病人

陣發性動作誘發型異動症和良性家族型幼兒期癲癇:一體兩面的PRRT2基因突變

陣發性動作誘發型異動症(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PKD)和良性家族型幼兒期癲癇(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epilepsy, BFIE):一體 多 面的PRRT2基因突變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蔡孟翰 良性家族型幼兒期癲癇(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epilepsy, BFIE)和陣發性動作誘發型異動症(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PKD)是兩個不同的神經疾病,乍聽之下好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疾病,但是近年來的基因研究卻有意想不到的連結 陣發性動作誘發型異動症(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PKD) 的病人會以一陣陣突發性的不自主運動表現,最大的特徵是這些不自主運動會被突然的動作誘發,例如突然起身,或受到突然驚嚇等等,通常是在兒童期至青春期開始產生,因此在學業和同學相處可能會產生問題,導致畏縮缺乏自信 產生的不自主運動通常很短暫(不到一分鐘),發作時意識清楚,可以是短暫的抽搐,奇怪的姿勢(肌張力不全),類似舞蹈的動作,很多病人也有類似預兆的感覺,因此常會停下來或是坐下來等發作過去,發作可以一次或雙側,有部分病人可以有家族史,腦波檢查以及磁振造影也多是正常的 良性家族型幼兒期癲癇(Benign familial infantile epilepsy, BFIE) 則好發於約六個月大小的嬰兒,而在兩歲以前會停止,癲癇發作以一陣叢發性的局部發作或抽搐型發作為主,腦波和磁振造影常也是正常的 有趣的是有部分良性家族型幼兒期癲癇的家族成員研究發現,有些家族成員小時候沒有癲癇但是長大後有陣發性動作誘發型異動症,另外也有病人小時候有幼兒期癲癇長大後變成陣發性運動誘發型異動症,因此便有學者懷疑這兩個病會不會有關係 另外,巧合的是 陣發性動作誘發型異動症的治療也是使用低劑量的抗癲癇藥,因此和其致病機轉可能和癲癇很像都是腦部異常放電或過度興奮造成的,但是實際上PRRT2的真正的致病機轉則不明,研究者現在知道PRRT2位於突觸前的細胞膜上,並且會和突觸小泡的蛋白質SNAP25結合,所以可能和神經傳導物質的是放有關,進一步澄清其作用方式可能有助於發展新的抗癲癇藥物 2013年,中國的